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单元划定(空间定位)的关键技术逻辑、原则与操作步骤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单元划定(空间定位)**是整治工作的“空间蓝图”,其核心是通过合理划分整治范围、明确单元功能定位,将全域土地整治从宏观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微观单元,确保整治任务的精准落地。以下是实施单元划定的关键技术逻辑、原则与操作步骤:
一、实施单元的定义与核心作用
实施单元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空间单元,是集中投入、系统整治、成效可见的最小功能模块。其核心作用包括:
- 聚焦整治重点:避免“撒胡椒面”式分散投入,集中资源解决单元内的突出问题(如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
- 统筹“三生”空间:在单元内统筹农业生产、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同优化;
- 明确责任主体:以单元为边界划分整治责任(如县、乡、村三级),便于项目管理和考核;
- 支撑指标交易:单元内产生的土地整治指标(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可独立核算,保障资金平衡。
二、实施单元划定的六大原则
- 问题导向原则:以基础调研中识别的核心问题(如耕地碎片化、空心村、生态退化)为依据,优先划定问题最集中、整治需求最迫切的区域。
- 功能协同原则:统筹单元内的农业生产、村庄建设、生态保护功能,避免单一功能主导导致的空间失衡(如过度强调耕地整理而忽视生态保护)。
- 权属清晰原则:尽量以现有权属边界(如行政村、村民小组、承包地地块)为基础,减少跨权属单元的整治矛盾(确需跨权属的需提前协调权属调整)。
- 规模适度原则:单元规模需匹配整治能力(如单个单元面积500-2000亩,具体根据地形、人口、产业类型调整),既避免规模过小导致成本过高,也避免规模过大难以统筹。
- 地域连贯原则:单元空间需连续,避免被道路、河流、权属界线切割成碎片化区域,便于统一规划设计。
- 政策适配原则: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如不突破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并与村庄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上位规划衔接。
三、实施单元划定的技术流程
步骤1:确定候选单元范围
基于基础调研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图、问题清单),初步圈定可能存在整治需求的区域,作为候选单元。候选单元的来源包括:
- 问题区域:耕地碎片化严重区(单块耕地<5亩)、空心村集中区(宅基地闲置率>30%)、生态退化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比>20%);
- 规划重点区: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发展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生态修复重点区;
- 政策试点区:已批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镇、村,或地方政府重点推进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步骤2:多维度筛选与校核
通过以下维度对候选单元进行筛选,确定最终实施单元:
筛选维度 | 具体要求 |
---|---|
问题严重性 | 量化评估单元内问题程度(如耕地碎片化指数=1-(最大耕地面积/单元耕地总面积),指数>0.7为高碎片化);优先选择问题指数前30%的单元。 |
整治潜力 | 结合潜力评估结果,选择农用地整理潜力(可新增耕地≥100亩)、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可复垦闲置宅基地≥50亩)、生态修复潜力(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亩)的综合潜力高的单元。 |
权属复杂度 | 优先选择权属清晰、村民参与意愿高的单元(如村民大会支持率>80%);跨权属单元需提前完成权属预调整协议签订。 |
政策符合性 | 避开永久基本农田核心区、生态保护红线一级管控区;允许在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生态保护红线一般控制区内开展必要整治(需符合管控规则)。 |
经济可行性 | 测算单元整治成本(土地平整、基础设施、生态修复)与收益(指标交易、产业收入),确保单元内资金自平衡(成本/收益≤1)。 |
步骤3:空间边界精细化划定
在GIS平台上,结合以下技术手段精准划定单元边界:
- 自然地理边界:以山脉、河流、沟渠等自然地物为界,保持单元与自然地貌的一致性(如沿河道划定生态修复单元);
- 权属边界: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权属界线(如行政村、村民小组界线),调整单元边界以匹配权属单元;
- 功能边界:根据“三生”空间布局,划定农业生产区(耕地集中区)、村庄建设区(集中居住区)、生态保育区(林地、湿地)的子单元边界;
- 动态修正:通过无人机航拍、实地勘界验证边界准确性,修正因遥感影像误差或权属纠纷导致的边界偏差。
步骤4:单元分类与功能定位
根据单元内主导功能和整治方向,将实施单元划分为三大类型,并明确具体定位:
单元类型 | 核心特征 | 整治重点 |
---|---|---|
农业主导型单元 | 耕地占比>60%,以农业生产为主,存在耕地碎片化、质量退化问题。 | 耕地集中连片整理(田块归并、表土剥离)、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灌溉设施配套;适度配套农业仓储、加工设施。 |
生态保育型单元 | 生态用地(林地、湿地、草地)占比>50%,或位于生态敏感区(水源地、水土流失区)。 | 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河道清淤、生态廊道建设;限制大规模开发,保留自然景观。 |
城乡融合型单元 | 位于城镇周边,建设用地(村庄、工矿)占比>40%,存在低效利用问题。 | 空心村整治(宅基地退出、集中安置)、低效工业用地“工改工”或“工改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学校、卫生室);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
四、实施单元划定的成果要求
- 单元划定图件:编制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单元划分图》,标注单元边界、编号、类型、主导功能及核心整治项目(如高标准农田、集中安置区)。
- 单元属性表:建立Excel或GIS属性数据库,记录每个单元的基本信息(面积、权属、人口、主要问题、整治潜力、资金需求、责任主体)。
- 单元说明书:详细描述单元的空间范围、功能定位、整治目标(量化指标)、主要工程(如土地整理规模、生态修复措施)、实施时序(分年度计划)。
五、注意事项
- 动态调整机制:整治过程中若因政策变化(如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村民诉求(如新增安置需求)或实施难度(如地质条件复杂),需按程序调整单元边界(需重新公示并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 村民参与确认:单元划定后需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公示栏等方式征求村民意见,确保边界和功能定位符合村民利益(如集中安置区选址需经村民投票)。
- 与项目管理衔接:将实施单元作为项目库建设的基本单元(如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土地整理项目、一个生态修复项目),便于后续立项、实施和验收。
实施单元划定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规划”到“落地”的关键转折点,需以问题为导向、以功能协同为核心,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村民参与,划定“边界清晰、功能明确、潜力可挖”的整治单元,为后续工程实施、资金管理和成效评估提供精准空间载体。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