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推进?

新闻时间:2025-09-08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抓手,需坚持规划引领、系统集成、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原则,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任务落地到保障支撑全链条推进。以下是具体路径和关键举措: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规划-政策-标准”引领体系

全域土地整治的核心是全要素统筹(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空间等),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纲”,避免碎片化治理:

衔接上位规划,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以县(区)为单位编制全域土地整治实施方案,将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等规划“一张图”融合,明确整治目标(如耕地提质、村庄集聚、生态修复)、空间布局(如集中连片耕地、宜居宜业村庄)和时序安排(分年度项目库)。完善政策工具包:出台配套政策解决“卡脖子”问题,比如: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域交易,收益反哺农村;简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程,支持整治后土地用于乡村产业;制定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的具体细则,保障整治后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建立项目库管理机制:按“县申报、市审核、省备案”原则,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实行“清单化”推进,避免盲目跟风。

二、创新体制机制,凝聚“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合力

全域土地整治涉及多部门、多主体,需打破“各自为战”:

建立“高位推动+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职责(如自然资源局负责土地整理和指标管理,农业农村局负责高标准农田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修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部门问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模式、EPC+O(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等吸引企业投资,比如企业参与农村宅基地整理后,可依法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发展乡村产业;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鼓励乡贤、合作社参与农用地整治。培育多元主体参与:发挥村集体“纽带作用”,支持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农户承包地、闲置宅基地,统一开展整治和运营,让农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三、聚焦重点任务,推动“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空间”全要素整治

全域土地整治不是“单一工程”,需围绕**“保耕地、优布局、提生态”**三大目标系统推进:

农用地整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零散耕地,配套灌溉、排水、机耕路等设施,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集中连片耕地;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治理酸化土壤)、农田水利修复等,提高耕地产能;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整治后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禁“非粮化”“非农化”。

建设用地整治:激活乡村发展空间

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序引导闲置宅基地和低效住宅退出,通过“拆旧复垦”增加耕地面积,腾退的建设用地可用于村庄公共设施(如文化礼堂、卫生室)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整治后符合条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直接入市交易,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生态空间整治:修复乡村生态本底

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对废弃矿山进行削坡减载、植被恢复,打造“矿山变青山”;推进河道、湿地整治:清理河道淤泥、修复岸线,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乡村风貌管控:保留传统村落格局和乡土景观,避免“千村一面”。

四、多元筹措资金,破解“投入不足”瓶颈

全域土地整治资金需求大,需构建“财政主导、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

整合财政资金:将国土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入社会资本:通过“资源换资金”(如节余指标交易收益分成)、“特许经营”(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争取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推出“全域土地整治专项贷款”,支持项目前期投入;或通过绿色债券、乡村振兴基金等融资。

五、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基层内生动力

全域土地整治必须以农民利益为核心,避免“政府干、农民看”: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期通过村民大会、入户调研等方式听取农民意见,规划方案公示不少于30天,确保整治内容符合农民需求(如优先解决灌溉难、出行难等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收益、土地整治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农民补偿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村集体和农民,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强化权益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租金或分红;对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六、加强监督评估,确保整治实效

避免“重项目、轻管理”,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

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GIS、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全域土地整治监管平台”,实时监控项目进度、耕地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第三方评估:引入独立机构对整治效果进行评估,重点考核耕地质量提升率、农民满意度、产业带动率等指标;考核问责:将全域土地整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对进度滞后、质量不达标或侵害农民利益的项目严肃追责。

七、推动产业融合,实现“整治-发展”良性循环

全域土地整治的最终目标是支撑乡村产业振兴,需将整治后的土地与产业发展深度绑定:

比如: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可用于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如草莓大棚、有机蔬菜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用于建设农产品加工园、乡村旅游综合体(如民宿、研学基地);生态修复后的区域可发展休闲康养、生态旅游(如森林步道、湿地观鸟)。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是“系统思维”——从“单一土地整理”转向“全要素国土空间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从“重工程”转向“重效益”。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才能实现“耕地增加、村庄变美、产业变强、农民增收”的目标,真正把整治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注:可结合当地实际,比如山区侧重生态修复和耕地提质,平原地区侧重规模化农业和村庄集聚,沿海地区侧重海洋生态和港口用地整合。)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