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演进:从土地整理到空间治理的历程回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在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发展模式的持续探索与深刻变革。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助你快速把握其演进的四个关键阶段。
发展阶段 | 时间跨度 | 核心目标 | 主要措施 | 政策标志与重要事件 |
---|---|---|---|---|
探索起步:土地整理萌芽 | 1986年 - 1998年 | 补充耕地数量,保障粮食安全 | 土地开发、复垦 | 1986年《土地管理法》出台,1997年中央提出“土地整理”概念 |
全面推进:以农地整理为重点 | 1999年 - 2007年 |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 国家投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 | 2001年首批国家投资项目启动,2003年首个《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发布 |
综合发展:迈向土地综合整治 | 2008年 - 2018年 | 农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相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实施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
全域治理:空间价值再生新阶段 | 2019年至今 | 优化“三生”空间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 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多部门协同、多政策集成 | 2019年自然资源部部署试点,2024年全面推开,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
理解演进的内在逻辑
从“土地整理”到“土地整治”,再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其背后是理念、目标和手段的根本性跃迁。
从“单一”到“系统”的认知转变早期的土地整理目标非常单纯,主要是增加耕地数量,可以说是“单兵突进”。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则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全要素统筹。它不再是仅仅盯着耕地,而是将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空间乃至整个区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一体化考虑和系统优化。浙江宁波采用的“5+X+1”模式就是系统思维的典型体现,它涵盖了从农用地整治到制度建设的多个维度,并允许地方加入特色项目。
从“工程”到“治理”的定位提升过去,土地整治更多地被视作一项工程技术活动。而现在,其核心定位已上升为一种重要的空间治理工具。它强调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通过空间的重新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主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服务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治理基石”。
核心驱动力的演变:从“指标”到“价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土地整治的主要驱动力是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而在全域阶段,驱动力转变为对空间整体价值的追求和再生。这意味着,整治不再仅仅为了获得指标,更要通过优化空间形态,释放其在粮食安全、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潜能,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显著的实践成效
自2019年自然资源部在全国部署试点以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全国25个省份实施了1500多项试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6700亿元。这些投入完成了720多万亩的土地整治,新增耕地66万多亩,同时减少了16万多亩建设用地,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的方向与挑战
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进入全面推开的新时期。未来的重点将更加注重:
- 深化“多规合一”,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融合与落地实施。
-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财政资金引导下,更有效地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支持。
- 强化数字化管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整治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
- 突出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同时,保护好、传承好独特的乡土文化和风貌。
回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从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急之策,到协调人地关系的系统之策,再发展为今天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之举。这一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国土空间治理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持续创新。
希望以上梳理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脉络。如果你对某个特定阶段或具体案例有更进一步的兴趣,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