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优化:从“分散低效”到“集约高效”的三生空间重构

新闻时间:2025-08-05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资源效率”为核心,通过对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系统性整理,推动土地从“分散碎片”向“集中连片”、从“低效利用”向“集约高效”转型,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同优化。以下从用地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功能融合提升三大维度展开说明,并结合政策与实践案例解析关键路径。

一、用地结构调整:分类施策破解“散乱低效”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针对性调整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结构比例,解决土地利用“碎片化”“非粮化”“低质化”问题。

1. 农用地整理:以“提质连片”保障粮食安全

目标:整合零散耕地、恢复撂荒地、提升耕地质量,构建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体系。措施:撂荒地复垦:对长期撂荒的耕地实施清表、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配套灌溉设施(如修建机井、灌溉渠),恢复耕作条件。例如,湖北老河口市通过复垦撂荒地2.3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2万吨/年。细碎化整合:通过“小块并大块”“弯变直、坡改梯”等工程,将零散耕地(单块面积<5亩)整合为50-100亩的连片田,降低耕作成本。如浙江绍兴通过“土地互换并地”,将1.2万个地块合并为2300个,机械化率从45%提升至82%。低质耕地升级:对酸化、盐碱化、污染耕地实施修复(如酸性土壤撒石灰中和、污染土壤客土置换),并配套土壤监测系统,确保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少1个等别。

2. 建设用地整理:以“腾退盘活”释放发展空间

目标:清理低效、闲置建设用地(如空心村、废弃工矿地),推动建设用地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总量。措施:宅基地整理:对“一户多宅”“超占宅基地”实施拆旧复垦,节余指标用于城镇建设或村庄公共设施(如学校、卫生室)。例如,广东惠州拆旧复垦宅基地3500亩,新增耕地1200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收益达2.8亿元。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对“僵尸企业”用地、闲置厂房实施收回再开发,或通过“工改工”“工改商”提升容积率(如从0.5提升至2.0)。如江苏昆山对某工业园区低效用地整治后,容积率提高1.8倍,年税收增长3倍。乡村公共设施用地整合:合并分散的学校、村委会、文化广场等设施,腾退冗余用地用于农田水利或生态修复。

3. 生态用地修复:以“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屏障

目标:修复退化农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田-水-林-路-村”生态网络。措施:农田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沟渠(替代硬化沟渠,减少面源污染)、植被缓冲带(沿河道种植灌木拦截污染物)、农田林网(在耕地周边种植防护林)。例如,广东惠州整治后农田面源污染减少40%,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5%。退化土地治理:对沙化、石漠化耕地实施固沙(如种植沙棘)、固土(如修建挡土坝)等工程,恢复土地生产力。生态空间腾退:将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耕地、建设用地逐步退出(如“退田还湿”“退宅还林”),并配套生态补偿机制(如按退出面积给予农民每年500-1000元/亩补贴)。

二、空间布局优化:“三生空间”协同重构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破传统村庄“散、乱、空”格局,构建“集中集聚、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空间体系。

1. 生产空间:向规模化、集约化集聚

农业园区化:将整治后的连片耕地集中布局,配套仓储、冷链、加工等设施,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例如,山东寿光通过整治零散耕地,建成1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亩均产值从1.2万元提升至3.5万元。产业融合化:推动农业与文旅、加工等产业融合,布局“农业+体验”“农业+电商”等功能区。如浙江安吉将整治后的茶园与民宿集群结合,形成“茶旅融合”示范带,年游客量超50万人次。

2. 生活空间:向社区化、便捷化集中

村庄集聚:对散居的自然村实施“并村并点”,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镇区集中,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设施。例如,四川成都通过“小组微生”模式(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将200个散居院落合并为20个集中居住区,人均建设用地从180㎡降至90㎡。公共服务下沉:将原本分散在多个自然村的学校、商店、快递点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到中心村,提升村民生活便利性。

3. 生态空间:向系统化、网络化延伸

生态廊道连通:沿河流、道路、林带建设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的农田、林地、湿地,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例如,江西赣州通过整治农田周边道路,建设500公里生态廊道,串联起12个自然保护区。生态节点修复:对整治区域内的坑塘、湿地、古树名木等生态节点实施保护修复,保留乡土景观特色。如安徽宏村整治中保留12处古水塘,修复后成为村庄生态与文化地标。

三、用地优化的关键机制与政策保障

1. 规划引领: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衔接

整治方案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要求,严禁突破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结合“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整治区域的用地分类(如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布局调整方向。

2. 权益保障: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村民需全程参与整治方案制定,权属调整(如耕地互换、宅基地退出)需经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同意,严禁强制搬迁或“一刀切”合村并居。明确补偿标准(如宅基地复垦补偿、青苗补偿),并通过“一卡通”及时发放,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3. 指标交易:以市场化手段平衡资金

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通过省级或跨省交易平台交易,收益反哺整治投入。例如,河南通过指标交易为全域整治项目筹集资金120亿元。

4. 技术支撑:数字化管理提升效率

利用GIS、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建立整治区域三维数据库,精准测算用地结构调整潜力(如可复垦建设用地面积、可连片耕地规模)。通过“互联网+监管”平台实时监控整治进度,确保用地优化符合规划要求。

四、典型案例与成效

广东清远:通过“宅基地整理+现代农业园区”模式,整治撂荒地1.8万亩,建设10个千亩方农业园,带动2万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至3.2万元。浙江德清:实施“低效建设用地盘活+生态修复”项目,拆旧复垦宅基地4500亩,腾退低效工业用地2000亩,新增生态用地3000亩,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水相连”的生态格局。湖北宜昌:通过“农田连片+文旅融合”整治,将3万亩碎片化耕地整合为5个千亩方,配套建设乡村旅游步道、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年增收超200万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用地优化,本质是通过系统性重构土地空间布局,实现“农田集中连片、村庄集约集聚、生态互联互通”的目标。其核心在于以规划为纲、以农民为本、以市场为翼,通过农用地整理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用地整理释放发展空间、生态用地修复筑牢绿色基底,最终推动乡村振兴从“局部优化”向“全域升级”跨越。未来,随着政策的细化(如耕地“进出平衡”与占补平衡协同)和技术的创新(如数字孪生技术在整治中的应用),用地优化将进一步向精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下一篇:暂无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