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落地:组织施工与过程管理阶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组织施工与过程管理阶段是将规划设计转化为实体成果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项目质量、进度、安全及最终效益。该阶段需聚焦“协同推进、精细管控、风险防范”,联动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村集体及政府部门,确保项目按计划落地。以下是具体实施框架及关键要点:
一、施工准备阶段:筑牢实施基础
施工准备是避免后期返工、延误的“前置阀门”,需完成技术、资源、现场、组织四大维度的闭环。
1. 技术准备:明确“怎么做”
方案细化与交底: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可操作的施工方案(如土方平衡、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监理、设计、村集体进行四级交底(设计交底→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群众交底),重点说明关键工序(如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生态护坡施工)、质量标准和群众关切(如临时用地复垦)。图纸会审与优化:联合设计方解决图纸矛盾(如地块边界与现状不符、管线交叉冲突),结合现场实际优化细节(如机耕路宽度调整以适应农机通行)。标准规范落地:梳理项目涉及的技术标准(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技术指南》《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形成“施工质量手册”发放至班组。
2. 资源准备:确保“有人、有料、有设备”
人员配置:审查施工方项目部架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安全员需持证上岗),督促其组建专业班组(如土方队、水利队、绿化队);针对村民参与环节(如零星青苗清理),提前开展培训。材料与设备管控:材料:进场前核查资质(如水泥、钢材的合格证、检测报告),按批次抽样送检(如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设备:检查施工机械(挖掘机、压路机、灌溉设备)的性能与安全认证,确保满足工程需求(如土方压实度达标)。临时设施搭建:建设施工营地(办公区、生活区分离)、材料堆场(分类标识)、临时道路(硬化处理,避免扬尘),配套水电、消防设施。
3. 现场准备:确认“在哪里做”
边界与权属确认:联合自然资源部门、村集体现场放样,标记项目区边界(如耕地、园地、建设用地范围),公示权属调整方案(如零星地块归并后的承包权归属),避免后期纠纷。“三通一平”与清表:完成施工区域通电、通水、通路及场地平整,清理地表附着物(如树木、青苗),同步启动临时用地复垦方案(如施工营地占用耕地的后期恢复)。
二、过程管理:全周期精细管控
过程管理是项目成功的“核心引擎”,需围绕质量、进度、安全、投资、协调五大目标,建立“日常监测+动态调整+闭环整改”机制。
1. 质量管理:守牢“生命线”
建立质量责任体系:落实“企业自检、监理平行检验、业主终检”三级质量管控,推行**“工序验收卡”**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班组自检→质量员复核→监理验收签字,未通过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如土方回填需检测压实度≥90%)。关键环节重点盯防:耕作层保护:剥离的耕作层需单独堆放(覆盖防尘网),用于后期耕地提质,严禁混同建筑垃圾;水利工程:渠道混凝土浇筑需控制水灰比,养护期不少于7天;机井施工需检测含水层渗透系数,确保出水量达标;生态修复:坡面绿化需选择乡土树种(如香樟、狗牙根),成活率≥95%。第三方检测与飞检:引入独立检测机构对土壤质量、工程结构进行抽检,定期开展飞行检查(不提前通知),结果与施工方考核挂钩。
2. 进度管理:确保“按时交付”
计划编制与动态监控:制定三级进度计划:总进度计划(明确关键节点,如“12月底完成80%耕地整治”)、月计划(细化到每周工作量)、周计划(落实到班组任务);用BIM+GIS技术可视化监控进度(如通过无人机航拍对比实际施工与计划的偏差),每周召开进度例会,分析延误原因(如材料供应滞后、天气影响),调整资源配置(如增加挖掘机班次)。延误应对机制:因不可抗力(如暴雨)或甲方原因导致的延误,及时办理工期签证;因施工方原因延误的,扣减违约金并要求赶工(如增加夜间作业,但需符合环保要求)。
3. 安全管理:杜绝“重特大事故”
责任落实与培训: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施工人员进场前需完成“三级安全教育”(公司→项目→班组),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隐患排查与应急:日常排查:安全员每日巡查,重点检查深基坑支护、高边坡开挖、用电安全(如临时线路无裸露)、机械操作规范;专项治理:针对土方开挖、爆破作业(若有)制定专项安全方案,设置警示标识(如“深基坑,禁止入内”);应急预案:储备急救物资(如担架、止血药),每季度开展演练(如坍塌事故救援、火灾逃生)。
4. 投资控制:避免“超预算”
预算执行跟踪:按月统计工程进度款支付情况,对比预算明细(如土方工程占比30%、水利工程占比25%),预警超支科目(如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变更与签证管理:变更审批:任何设计变更需经“施工方提出→设计方确认→监理审核→业主审批”流程,评估对造价和进度的影响(如调整机耕路路线增加的成本);签证审核:现场签证需附照片、测量数据,避免“模糊签证”(如“清理淤泥”需明确方量和单价)。
5. 协调沟通:化解“多方矛盾”
全域土地整治涉及政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村集体、村民、施工方、设计方等多方利益,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定期例会:每周召开“五方联席会议”(业主、监理、施工、设计、村集体),解决现场问题(如村民反映施工噪音影响休息,调整作业时间);群众反馈渠道:设立“项目意见箱”“热线电话”,及时回应村民关切(如青苗补偿标准、临时用地复垦时间),避免群体事件;信息共享平台:用钉钉、微信等工具搭建沟通群,实时传递施工进展、变更通知,减少信息差。
6. 风险管控:提前“防患于未然”
识别施工中的主要风险,制定应对措施:
自然风险:如暴雨导致土方流失,提前搭建防雨棚、储备排水设备;社会风险:如村民阻工,联合村集体做好政策解释(如项目带来的耕地提质效益),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如补偿款及时发放);资金风险:确保工程款按时拨付,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停工。
7. 环保与文明施工:践行“绿色发展”
扬尘治理:土方开挖时喷淋降尘,材料堆放覆盖防尘网,运输车辆冲洗轮胎;水土保持:临时堆土场设置挡土墙、排水沟,施工结束后恢复植被;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分类堆放,可回收材料再利用,生活垃圾定时清运。
三、验收与收尾准备:闭环管理
施工后期需提前启动验收准备,确保项目“善始善终”:
自检与整改:施工方完成全部工程后,开展内部预验收,对照质量标准整改问题(如渠道裂缝修补、道路平整度调整);资料归档:整理施工日志、监理日志、材料检测报告、变更签证等资料,形成“项目档案”,移交业主存档;专项验收:配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开展专项验收(如耕地质量验收、水利工程验收);移交与运维:验收合格后,将项目设施(如灌溉系统、机耕路)移交村集体,指导其建立运维机制(如渠道清淤、道路养护)。
关键注意事项
群众主体地位:始终尊重村民意愿,如耕地整治后的种植品种选择、机耕路走向,需征求村民意见;动态调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避免“教条主义”;数字化赋能:用BIM、GIS、无人机等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实现“智慧工地”。
总之,组织施工与过程管理阶段的核心是**“以质量为中心,以进度为抓手,以安全为底线,以协调为纽带”**,通过精细化管控确保项目落地见效,最终实现“田成方、土肥沃、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整治目标。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