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哪些扶持政策?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扶持政策体系涵盖财政激励、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社会资本参与等多个维度,旨在通过多渠道资源整合激发整治活力。以下是核心政策要点及典型案例:
一、财政激励政策
省级奖补资金
对整治成效显著的地区按排名分档奖励,如广东省对前3名县(市、区)分别奖励1000万、600万、300万元,单个县累计最高3000万元。广西对成效评定得分90分以上的项目授予“自治区示范项目”,配套最高1500万元奖补。
专项资金统筹
整合农业农村、水利、交通等涉农资金优先投入整治项目,如扬州市统筹资金2540万元支持耕地地力提升和生态修复。中央财政通过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
新增用地指标奖励
整治产生的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省域或跨省交易,收益反哺整治投入。例如湖南省优先将指标收益用于无收益公益项目。
二、土地政策支持
用地指标优化
允许在确保耕地和生态保护前提下,对“三区三线”进行局部调整,补充耕地指标和生态保护红线内腾退建设用地指标可跨县域调剂。拆旧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产业融合项目,节余指标可交易。
混合用地与设施农业用地
支持混合用地改造(如商住+文旅),允许零星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归并后入市。在集中连片耕地周边按比例规划设施农业用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
整治后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调整面积的5%,调整方案需纳入村庄规划并更新数据库。
三、金融与市场化支持
政策性金融工具
国开行、农发行提供最长30年低息贷款,支持高标准农田、生态修复等项目,如广东省三水区获国开行3.89亿元授信。推出“整治贷+产业贷”组合包,2025年计划投放超1600亿元支持跨区域整治。
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通过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引入企业投资,如山西章丘PPP项目、南海区引入社会资本270亿元参与旧工业区改造。探索“土地指标交易+碳汇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拓宽融资渠道。
碳汇交易机制
生态修复产生的碳汇可参与交易,如福建省鼓励整治项目碳汇产品纳入碳市场。
四、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减免
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
增值税优惠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光伏发电免征增值税;污水处理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
资源税减免
对衰竭期矿山、充填开采煤炭等减征资源税。
五、村民权益保障与激励
权益保障机制
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搞合村并居、强迫“上楼”,腾退宅基地优先保障本村住宅建设。建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机制,整治资产折算为村集体股权,保障长期收益。
参与式决策
规划编制需征求村民意见,实施阶段邀请村民监督工程质量,确保知情权与参与权。
六、地方特色政策案例
广东:对纳入省级储备库的项目,验收后综合评估良好的给予资金奖补,并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福建:允许“三区三线”局部优化,低效用地再开发支持废弃矿山综合利用发展文旅产业。江苏扬州:新增耕地按10:1比例奖励建设用地指标,单个项目最高300亩,专项支持农村产业融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扶持政策呈现**“财政保底、金融赋能、市场造血、村民共享”**的特点,通过土地指标交易、奖补资金、税收减免等组合工具,破解资金瓶颈并激发内生动力。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地方细则,重点关注省级财政激励力度、土地指标跨区域流转规则及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创新。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