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为何要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启动,是应对乡村发展痛点、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城乡融合的必然选择,本质是通过系统思维与全要素统筹,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核心矛盾。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可从战略要求、现实痛点、发展需求三个维度展开:
一、落实国家战略:推动乡村振兴的“先手棋”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直接支撑这一目标的落地:
产业兴旺:通过整合农用地、建设用地,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提供空间(如连片耕地发展特色种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引入加工、文旅产业);生态宜居:修复退化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如河道清淤、空心村整治);治理有效:创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的机制,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碎片化”问题;生活富裕:盘活农民闲置资产(宅基地、承包地),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就业增加收入。
例如,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强调“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没有土地要素的系统整合,乡村振兴就会“缺地基”。
二、破解现实痛点:解决乡村发展的“老大难”
当前乡村面临的核心问题,恰恰是全域整治的“靶向目标”:
1. 耕地碎片化:粮食安全的“隐忧”
我国户均耕地仅约5亩(远低于发达国家数百亩的水平),零散地块导致无法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质量退化。例如,某县耕地碎片化率达60%,单块耕地平均面积不足0.8亩,农民种粮成本比规模化种植高30%。全域整治通过“土地平整+归并地块”,将零散耕地整合为连片高标准农田,直接提升粮食产能与生产效率。
2. 村庄空心化:资源闲置的“浪费”
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进城,导致空心村率高(部分地区达20%-30%)、闲置宅基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浪费。例如,某镇12个行政村有1800亩闲置宅基地,相当于3个行政村的耕地面积,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村庄面貌。全域整治通过“拆旧复垦+集中居住”,盘活闲置土地,既增加耕地面积,又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3. 生态退化:宜居性的“短板”
传统农业生产与粗放式发展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过量)、河道淤积、林地退化等问题。例如,某片区河道水质降至Ⅳ类,鱼类种群减少40%,影响居民饮水与生态景观。全域整治通过“河道治理+林地修复+面源污染防控”,重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提升乡村生态颜值。
4. 产业滞后:农民增收的“瓶颈”
多数乡村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缺乏深加工与品牌化,农产品附加值低。例如,某县水稻种植亩均产值仅1200元,而深加工后可达3000元。全域整治通过“土地整合+产业融合”,为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提供空间,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
三、顺应发展趋势: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乡村的发展逻辑从“要素输出”转向“要素集聚”——全域整治正是推动这一转型的关键:
1. 从“单一整治”到“全要素统筹”
传统土地整治仅关注“耕地占补平衡”或“村庄拆旧”,而全域整治统筹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空间,实现“田、土、水、路、林、村、产”一体化提升。例如,整治后的耕地不仅产量高,还能配套智慧农业设施;盘活的建设用地不仅用于居住,还能发展产业,形成“产村融合”的格局。
2.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
全域整治打破“政府独角戏”,引入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企业投资产业项目,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修复。例如,某项目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整治后的耕地发展有机水稻,村民不仅获得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3. 从“短期建设”到“长期管护”
全域整治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关注“建得好”,更关注“用得久”:通过“田长制”“设施运维基金”等机制,确保耕地不撂荒、设施不损坏、产业可持续。例如,某村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的10%提取为设施运维基金,用于农田渠道、机耕路的日常维护。
总结:全域整治的本质是“乡村的重生”
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用系统思维重构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耕地“连起来、肥起来”,让村庄“美起来、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乐起来”。它是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钥匙”,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
一句话概括:全域整治,是乡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