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指南:框架、内容与实施要点
一、编制背景与政策依据
政策要求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区域需求
解决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支撑城镇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全面振兴。
二、实施方案核心框架
1、项目概况
简述项目名称、实施范围(乡镇/行政村)、整治面积及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水文),明确社会经济现状(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
2、现状分析与潜力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
分析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比例及分布特征;识别突出问题:耕地碎片化程度、空心村率、低效工业用地占比等。
潜力评估
可整治资源:新增耕地潜力面积、建设用地腾退指标规模、生态修复空间(矿山/湿地/林地);限制因素:生态红线、地质灾害隐患、权属争议等不可整治区域。
3、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
制定“耕地保护、空间优化、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四大类目标,并建立量化指标体系(示例):
类别 | 目标 | 核心指标 | 预期成效 |
---|---|---|---|
耕地保护 | 新增耕地面积 ≥ X 亩 | 新增耕地率、质量等级提升 | 保障粮食产能,优化耕作条件 |
空间优化 | 建设用地减量 ≥ Y 亩 | 宅基地复垦率、工业用地容积率 |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
生态修复 | 治理水土流失 ≥ Z 亩 | 湿地修复率、生物多样性指数 |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产业融合 | 新增产业用地 ≥ A 亩 | 土地增值收益、农民收入增长率 | 推动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
4、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农用地整理
耕地连片化:归并零散地块,建设高标准农田,配套灌溉排水设施;质量提升: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酸化治理)、障碍层消减。
建设用地整理
空心村复垦:拆除危旧房,复垦为耕地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低效工业用地转型:推动“退二进三”,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或文旅综合体。
生态修复
矿山修复:客土置换、植被恢复,发展生态农业或光伏项目;湿地保护:退垸还湖,构建生态缓冲带,拦截农业面源污染。
产业融合
农旅融合:开发田园景观、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数字赋能:部署智慧农业设施(无人机巡检、土壤墒情监测)。
5、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资金来源
财政资金:中央/地方专项补助(占比30%-40%);社会资本:PPP模式、企业投资(占比30%-40%);指标交易收益:跨省调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占比10%-20%)。
效益预测
经济:新增耕地年产值、产业用地收益提升;社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生态:碳汇增量、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
6、组织实施与保障机制
组织架构
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县长牵头),下设技术组、资金组、监督组;村级成立村民理事会,参与权属调整与项目监督。
进度安排
分阶段推进:立项(0-6月)→实施(7-18月)→验收(19-24月)。
权属调整
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公示无异议后实施;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
动态监管
遥感监测整治成效,建立“田长制”责任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核查项目进度与质量。
7、风险防控与应急预案
风险点
资金链断裂、农民权益受损、生态破坏、社会稳定风险。
应对措施
设立资金监管账户,定期审计;建立村民议事会,全程参与决策;制定生态修复补救方案(如植被补种、污染治理)。
框架特点
逻辑闭环:从问题诊断到目标设定,再到任务实施与监管,形成完整闭环;可操作性强:细化资金来源、权属调整等关键环节,避免方案“纸上谈兵”;政策衔接:紧扣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等国家战略,确保项目合规性。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