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平台 成就员工 创知名品牌 建专家团队

行业资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准备阶段做什么?核心工作与合规要点详解

新闻时间:2025-09-04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admin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与准备阶段(项目启动与蓝图绘制)是整个项目的“地基”,核心是通过精准识别需求、凝聚群众共识、科学绘制蓝图,解决“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的根本问题。该阶段聚焦“启动准备”与“规划编制”两大主线,需衔接政策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夯实数据基础,为后续实施提供合法合规、科学可行的行动指南。

一、阶段定位与核心目标

规划与准备阶段是全域土地整治从“概念”到“落地”的关键转折点,核心目标是:

明确整治区域的问题导向(如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生态退化);形成群众认可的整治方向(如是否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如何盘活宅基地);编制科学合规的整治蓝图(含空间布局、任务清单、指标体系)。

二、主要工作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前期调研:问题识别与潜力评估

目的:找准整治“靶心”,量化整治潜力,回答“要不要整”“整哪里”的问题。

现状摸查:

整合多源数据:以国土变更调查(“三调”)、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基础,梳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占比)、耕地质量(如中低产田面积)、建设用地低效情况(如闲置宅基地、低效工业用地)。实地踏勘验证:通过无人机航拍、实地走访,核查数据真实性(如耕地碎片化程度、生态敏感区位置),记录村庄布局、基础设施短板(如灌溉渠道老化、道路不通畅)。

问题诊断:

农用地:耕地碎片化(单块耕地<0.5亩占比高)、质量退化(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灌溉设施缺失;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闲置(利用率<60%)、集体建设用地低效(如废弃工矿用地)、城乡用地结构失衡;生态空间:河道淤积、植被破坏、矿山迹地未修复。聚焦“三类问题”:

潜力测算:

耕地补充潜力:通过田块归并、荒草地开垦,可新增耕地面积(需满足“占补平衡”要求);建设用地减量化潜力:通过拆旧复垦,可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省域内交易);生态修复潜力:可修复的矿山、河道、湿地面积。量化整治“红利”:

(二)组织动员:凝聚群众共识与主体合力

目的:解决“谁来干”“愿意干”的问题,避免“政府一头热”。

成立领导机构:

县级层面: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项目推进;乡镇层面:设立项目指挥部,负责具体对接村民、落实整治任务;村级层面:成立村民理事会,由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发挥桥梁作用。

村民参与机制:

政策宣讲:通过村民大会、入户走访、微信公众号,解读全域土地整治的政策红利(如新增耕地分红、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扶持);意愿征集:发放《整治意愿调查表》,征求对整治范围、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宅基地置换的意见(需获得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这是立项的前置条件);利益联结:明确收益分配方式(如指标交易收益的7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30%用于村民分红),签订《知情同意书》。

(三)规划编制:绘制整治“蓝图”

目的:将整治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空间方案,回答“怎么整”的问题。
规划需紧扣**“三区三线”(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与村庄规划**,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规划定位与目标:

结合区域特色定位(如“粮食主产区”“生态宜居村”“产业融合区”),明确整治总目标(如“新增耕地1000亩、盘活宅基地500亩、修复河道2公里”),细化年度目标(如第一年完成50%的拆旧复垦)。

空间布局优化:

宅基地:通过“自愿有偿退出”或“置换集中安置”,盘活闲置宅基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集体建设用地:腾退废弃工矿用地、低效厂房,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如民宿、农产品加工);农用地整理:通过“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将碎片化耕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万亩方、千亩方,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如灌溉渠道、机耕路),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治理重金属污染);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针对生态敏感区(如河道、湿地、矿山),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如河道清淤、植被恢复、矿山覆土绿化)。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

调整后的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调整面积的5%(政策红线);需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报自然资源部备案。若原永久基本农田存在“碎片化、质量差”问题,需按规定调整:

指标与收益平衡:

测算项目资金平衡:总投资(如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与收益(指标交易收入、土地流转收入、产业收益)的匹配度;明确指标用途: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省域内交易,用于城镇建设;新增耕地指标可用于占补平衡。

(四)基础数据与合规性审查

目的:确保规划“合法合规”,避免后续审批风险。

数据建库:

整合整治区域的矢量数据(如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边界)、属性数据(如耕地质量等级、村民意愿、项目预算),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形成项目基础数据库。

合规性论证:

衔接政策:是否符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管理办法》《国土空间规划法》等要求;生态保护:是否占用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群众意愿:是否获得2/3以上村民同意;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是否符合“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要求。

(五)成果输出

规划与准备阶段完成后,需形成以下核心成果,作为下一阶段(方案审批)的依据:

《整治区域划定报告》(含潜力评估、范围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文本及图件》(含空间布局、任务清单、指标体系);《村民意愿调查汇总表》《知情同意书》;《基础数据数据库》;《合规性审查意见书》。

三、关键注意事项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如宅基地置换、收益分配)必须“村民说了算”,避免强制推进;强化规划刚性:一旦规划获批,不得随意调整空间布局(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注重生态优先:严禁以整治为名破坏生态环境(如填埋河道、砍伐古树名木),生态修复工程需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通过以上工作,全域土地整治项目将实现“问题清、意愿顺、蓝图准”,为后续实施与验收奠定坚实基础。这一阶段的核心逻辑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为中心,用科学规划连接“现状”与“未来”。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友情链接

智慧污水厂平台 智慧排水系统 钢结构检测 工程咨询 智慧供水系统 基安物联 地下水监测系统